发热的症状与饮食原则

来源: 菜瓢谷 发布时间: 2013-08-03 15:41:23 浏览: 7067



    正常人的体温,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有效控制下,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正常范围内。口腔温度一般在36.2~37.2℃,腋温比口温略低0.2~0.4℃,直肠温度比口温略高0.3~0.5℃。

    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,其口温高于37.3℃或直肠温度高于37.6℃,或一日内体温改变超出l℃时,即称为发热

    按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低热(37.5~38℃)、中度发热(38~39℃)、高热(39~40℃)、超高热(40℃以上)四种,在临床上多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,前者较为常见,如各种细菌、病毒引起的感染、炎症,包括多种传染病,如伤寒、病毒性肝炎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。后者多因坏死物质吸收、变态反应、代谢障碍、体温调节中枢失常、神经功能紊乱所致,如心肌梗塞、恶性肿瘤、血型不合的输血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红斑狼疮、脱水、中暑、脑血管疾病等。

    此外,妇女月经前低热属生理性发热,多为正常现象。

    中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,外感多由风热、风寒、暑湿等外邪侵袭、卫表不和所致,常伴有恶寒头痛等表证,内伤者因气血阴精亏虚、脏腑功能失调引起,包括肝郁、血瘀、气虚、阴虚几类,一般无表证,临床多表现为低热,有时将仅有自觉发热或潮热而客观体温正常者,亦归属于内伤发热范畴。

    患者在发热时,应以清爽、稀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,如牛奶、豆浆、米汤、蛋汤、果汁、生姜茶、绿豆汤等流质食物,或小米粥、杏仁粥、藕粉、菜泥等半流质食物。饮食宜少食多餐,一般每日5~6餐为宜。同时忌食辛辣刺激、海鲜发物、油腻温热的食物。热退后,饮食可逐步改为普食,但也应以清凉为宜,直至痊愈。

    最后,菜瓢谷在后续的一些文章里会推荐一些治疗发热的食疗偏方,供网友参考选用。